
除了宝宝的三餐让妈妈头疼以外,零食也是一件让家长特别纠结的事儿!有些妈妈为了不影响宝宝的正餐,干脆不给零食;也有的妈妈依着宝宝的喜好,要多少给多少;还有的妈妈纠结于给什么样的零食才是健康的。
你知道吗?除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之外,添加零食对宝宝还有其他重要的意义。
(资料图片)
满足身心发展需要
满6月龄后,宝宝的身体已经做好了接受多样化食物的准备。添加零食能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,有助于感知觉和认知行为能力的发展。
锻炼咀嚼能力,促进口腔发育
随着月龄增加,选择与宝宝咀嚼能力相符的辅食形状,有助锻炼口腔肌肉,促进语言发育。家长给宝宝喂饭时,可以自己也咀嚼食物,用稍微夸张一点的动作为宝宝示范。
训练手部精细动作,提升手脑协调性
手指食物如磨牙饼干、泡芙等,可以帮助宝宝建立捏拿和吃的信心。用小手抓、捏食物然后送到嘴里,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却是锻炼宝宝精细动作、提升手眼协调能力、培养自主进食意识的好机会。
说到这里,机智的家长们脑海中或许浮现出了些许小零食的身影。没错,自己做手指食物太麻烦,还怕不成功,囤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不仅方便快捷,关键时刻还是一秒收服“熊孩子”的法宝呦!
零食须知
宝宝能吃零食吗?
零食不是洪水猛兽,咱也没必要上纲上线。只要选对零食,吃法正确,一样能营养快乐两相宜。
为什么吃零食?
宝宝胃容量小、新陈代谢快,每餐吃得少、消耗多。适当加点零食,增加一些能量,垫垫肚子,既可以让他在不饿的情况下度过两餐之间的间隔,又不会挡下一顿饭。
什么时候吃零食?
零食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,午餐、晚餐前1.5-2小时加零食是不错的选择。
吃多少零食?
零食的量不可以超过正餐,以不挡下一顿饭为原则。
小心呛噎风险
不建议给一岁以下的宝宝添加坚果(花生、瓜子、开心果、榛子等),一岁以上的宝宝,进食坚果时也一定要小心,建议将坚果碾碎再食用。整颗糖果、肉肠等零食也要留意。
宝宝吃零食时,应该安静地吃,切勿边吃边奔跑、说话、大笑,以免发生呛噎、窒息危险。
零食避坑Tips
01
配料要纯净
给宝宝的零食,配料表越简单越好,最好就只是米、奶、水果、肉等原料,香精、色素、防腐剂等添加剂越少越好。
02
选择低盐(钠)的
吃太多盐对宝宝肾脏有负担,尤其是1岁以内的小宝宝。所以选零食,一定要选少盐的(不添加盐的更好)。值得提醒的是,市面上很多肉制品零食,比如肉干、肉肠等,往往是“隐形盐”的重灾区,家长一定要看好配料表和成分表中的“钠含量”。
03
选择少糖的
为了口感,很多加工零食(如糕点、饼干、饮料等)会添加很多糖、糖浆、蜂蜜等,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高,不建议优先选择。
04
避开添加这些油脂的
仔细看配料一栏,如果标有“氢化植物油、代可可脂、起酥油、人造奶油、植脂末、奶精”等,就要当心了,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,对健康不利。
05
根据宝宝发育阶段来选择
6个月初添辅食,选择质地比较细腻的食物,比如果泥、肉泥等。
7个月以后,可以尝试磨牙饼干、泡芙、溶豆这些零食,既充饥又能锻炼咀嚼力和手眼协调能力。注意食物软硬、长度、形状都要适中,便于宝宝抓握、啃咬。